首页 > 专题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发展成就 正文

先行区建设:风劲帆满正远航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11期 作者:本刊记者 李 旭 发布时间: 2021-06-13 | 打印 | 字号:TT

QQ截图20210613093142.jpg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赋予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重任。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宁夏把保护母亲河、建设先行区作为重中之重的大事,全区上下激发奋斗精神,勇担时代重任,四次先行区建设推进会紧锣密鼓地召开,一次一个重点、一次一项部署,“九大重点产业”“十大工程项目”“四大提升行动”渐次展开、深入实施,先行区建设实现起步有力、开局良好。

昔日煤山披绿装

  贺兰山被宁夏人亲切地称为“父亲山”。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远眺巍巍贺兰山,他说,贺兰山是我国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维系着西北至黄淮地区气候分布和生态格局,守护着西北、华北生态安全,要加强顶层设计,狠抓责任落实,强化监督检查,坚决保护好贺兰山生态。

  贺兰山丰富的煤炭资源曾为国家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但是,几十年来的粗放管理和无序开采致使贺兰山千疮百孔、满目疮痍。

  贺兰山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刻不容缓!2017年5月,石嘴山市将中央第八环保督查组反馈意见作为整治任务,倾全市之力打响了贺兰山生态保卫战。依山就势、分类施策,采取井口封堵、矿坑回填、渣台削坡、场地平整、播撒草籽、植树绿化等措施,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到2018年底,石嘴山市共完成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244个整治点的整治,拆除建筑物55万平方米、机械设备4.8万台(套),关停企业214家,种植树木3万株,播撒草种4000公斤……“整治贺兰山,我们拿出的是壮士断腕、破釜沉舟的勇气。”石嘴山市贺兰山清理整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张建华说。

  2019年,石嘴山市继续实施34个点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修复,其中煤矿14家、砂石矿2家、历史遗留砂坑9处、煤炭集中加工区2个、生态恢复治理工程2处,渣台5个,治理面积88平方公里。通过整治,贺兰山保护区内煤矿、非煤矿山等所有企业全部关闭退出,所有非法人类活动彻底停止,“黑、脏、乱、差”的状况实现了根本性好转,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采访中,记者乘坐绿皮小火车深入贺兰山腹地,途经石炭井矿区,这片原本煤尘弥天、污水横流的区域已绽放新颜。在大磴沟生态修复示范区,20万余株各类乔木、50万余株灌木迎风而立,6000亩人工撒播的草籽破土而出。依托煤炭工业遗址、绿皮观光小火车、贺兰山自然风貌等资源,石嘴山市“工业遗址+生态旅游”发展方兴未艾。

  一山宁而万物生。随着贺兰山自然生态的有效恢复,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范围不断扩延。4万余只岩羊缺乏有效天敌控制的情况得到改变,贺兰山地区生物链趋于完整;乌氏掠蛛、阿拉善小蚁蛛、贺兰山狂蛛等刷新了贺兰山物种名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豹猫去年首次在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被红外相机拍到。据统计,目前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共记录脊椎动物21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1种,保护区内生存着野生维管植物647种。

  石嘴山市作为与贺兰山关系最为密切的一座城市,下一步将科学规划并启动实施贺兰山生态带建设,建立完善生态治理修复机制,由突击式整治转向长效化修复,巩固提升贺兰山气候调节、防沙固碳、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屏障。

水清岸绿渝河美

  六盘山下的隆德县,书卷墨香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穿城而过的渝河滋养了沿岸11万人民,是隆德县的“母亲河”。美丽的渝河两岸绿树掩映、鲜花簇拥、鸟飞虫鸣,是群众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谁能想到,这样的渝河曾经也不堪重负,沿岸散布马铃薯淀粉加工厂,污水、垃圾直排入河,夏季臭味弥漫,沿岸居民苦不堪言。2015年,渝河因劣Ⅴ类水质、跨界污染问题被中央环保督察组重点督办。

  隆德县坚决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水里的问题岸上治、岸上的问题流域治,对渝河全流域分生态景观、水质净化、自然修复三类进行疏浚净源、综合治理。在平整清淤后的渝河主河道种植水生、湿生植物550亩,绿化岸线43公里,打通两岸巡检道路38.6公里。建设壅水坝、混凝土溢流堰、柳谷坊土堰、旁路蓄滞净化池,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水体自我净化和自我修复能力。为彻底解决渝河跨界水污染问题,隆德县启动实施渝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封堵渝河沿线畜禽养殖场、城乡居民生活污水等非法直排口27处,依法取缔污染企业非法采砂场、砖厂27家,沿河建成蓄滞净化池12座,分段建设人工湿地550亩,道路、库区河道绿化覆盖率达到93%。渝河12座蓄滞净化池及南片庄浪河、甘渭河和中片渝河三大流域的16座库坝实现互联互通,既保证了渝河基础径流,也有效解决了渝河流域5万亩基本农田灌溉问题。

  经过几年的大力整治,2017年渝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标准,2018年至今水质一直保持在Ⅱ类标准,治理模式和治理经验受到国务院督查组表扬。2019年11月,渝河被列入全国首批示范河湖建设名单。

  坚定坚决的治理不仅换来了水清、岸绿、景美,也进一步畅通了隆德县的城市建设发展思路:以渝河为轴线打造生态廊道、湿地廊道、景观廊道和经济廊道,让群众置身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家园。

  2020年9月,自治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第二次推进会在固原市召开,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润儿,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咸辉带队,第一站就来到隆德县渝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进行观摩。陈润儿充分肯定了渝河治理成效,他说:“渝河是小流域治理的典范。渝河治理能有今天的成效,关键是做到了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水系贯通、水量增加、水质改善‘五个结合’。”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隆德人像爱护生命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换来了青山叠翠、绿水长流,也让百姓安居乐业,过上了好日子。2019年4月,隆德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交出了一份绿色发展的高质量答卷。

小枸杞成就大产业

  枸杞一直被称为宁夏的“红色名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百年的种植历史成就了宁夏枸杞的优良品质。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强调,宁夏的枸杞等农产品品质优良,在市场上有很高的声誉,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产业园区为支撑、以特色发展为目标,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让宁夏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宁夏枸杞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2020年9月,自治区召开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第一次推进会,对枸杞产业发展进行再部署,强调要把握定位、完善标准、叫响品牌,把宁夏“枸杞之乡”的品牌叫响。

  作为全区九大重点产业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宁夏枸杞产业初步形成了以中宁县为核心产区、清水河流域和银川北部为两翼的“一核两带”发展格局。目前,宁夏枸杞种植面积达35万亩,鲜果产量26万吨,综合产值达到210亿元,基地标准化率达到70%,“中宁枸杞”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已达190.32亿元。宁夏成为全国枸杞产业基础最好、生产要素最全、品牌优势最突出的核心产区。

  中国枸杞看宁夏,宁夏枸杞看中宁。作为“枸杞之乡”,中宁县在枸杞种植、加工、销售方面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枸杞干果年产量达3.6万吨,有规模以上枸杞加工企业50余家,建有中国最大的枸杞专业批发市场,年交易量达14.4万吨,产销范围辐射西北地区及全国各地。

  如何利用科技创新加快枸杞成果转化利用,实现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中宁县坚持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深化院地(企)合作,走出了一条现代枸杞产业链整合模式的发展道路,让枸杞产品拓展延伸到医药、健康、美容等更深更广的领域,为中宁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在中宁县华宝枸杞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枸杞干果在晾晒、烘干、浸泡等过程中活性分子遭到破坏,且不利于人体吸收,我们决定领先行业将生产重心转向枸杞原浆。通过不断更新设备、升级工艺,我们研发的枸杞原浆最大程度上保留了鲜果的口感和营养成分,并且让老百姓也能喝得起。”不仅如此,该企业还陆续研发出枸杞口红、枸杞粗粮代餐饼干、主打护眼的枸杞软糖等产品,让中宁枸杞走出国门,产品远销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

  为推动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宁夏不断加强枸杞产业现代标准体系建设。目前全国共制定发布枸杞国家、行业、地方标准145项,由宁夏主导制定的枸杞标准就有82项,占总数的56.6%。宁夏制定发布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枸杞》,这是全国唯一的枸杞质量安全强制性地方标准。

  《宁夏现代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为宁夏枸杞产业发展绘就了新蓝图。规划到2025年,宁夏枸杞种植面积稳定在70万亩左右,基地标准化率达到95%,鲜果产量达到70万吨,鲜果加工转化率达到40%,综合产值力争突破500亿元。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小枸杞将成就红红火火的大产业。

  责任编辑:沈 阳


>>><<<
【作者】:本刊记者 李 旭
【来源】:共产党人11期